战国后期,齐国为什么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?
战国后期大致的局面已经很明了,秦国一家独大,其兵力综合国力已经不是其它任何一个诸侯国可以抗衡的了。随后各诸侯国被相继灭国,为何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灭国的诸侯国呢?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:
首先,齐国地理位置特殊,齐国当时位于如今的山东半岛,东靠大海。按地理位置来说,秦国疆域远在西南,距离齐国甚远。秦国怎么可能会放着周围邻国不打,要舍近求远攻打齐国呢?所以在秦国的远交近攻,分化瓦解的策略下,齐国被作为最后的攻打对象。这是原因之一。
其次,在齐闵王时期,燕国勾结各国伐齐,齐国几乎因此灭亡,齐闵王在南逃过程中还在楚国被杀。所以在秦国发动统一战争时,齐国放不下与各国的恩怨,一直保持着中立,甚至与秦国交好的姿态。这样的“盟友”,秦国怎么会先将其灭掉呢?即使秦国破赵再灭燕国之时,齐国仍是不为所动。唇亡齿寒,最终秦国灭楚国,再张开大口对着昔日的“盟友”齐国时,后悔晚矣!
苏轼在六国论里说道:"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"虽然齐国是最后灭亡的,但也免不了灭亡的命运,倘若六国放下恩怨,合力牵制秦国,孰强孰弱还不知道呢。
齐国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之一,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。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,被封国建邦,国名为齐。在他的治理下,国力强盛,传至齐桓公时,齐国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,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
战国时期齐国既然这么的厉害 为什么最后还是被灭国了
合作与斗争是国际关系的两大主题。战国诸侯虽然现在都属中国,在那个时代却是你死我活的敌对方。既然是敌对方,斗争就成了主流。当然一超多霸时,多霸的合作也是必要的,也就有了联盟的问题。联盟是合作的一种形式。
斗争和合作都要有个方向。但发展方向很多,毛主席一向强调:一个拳头打人,反对两个拳头打人。后来我军发展为:集中优势兵力,各个歼灭敌人。试以齐国为例浅析战略得失。
地缘上,齐国南有越国,西南靠宋国,西邻魏国,西北临赵国,北据燕国,东濒大海,从南、西和北三面被围。灭燕是其唯一破局的机会。若是未能把握,也只能坐以待毙。灭燕之后,才能袭取赵国,逆天改命。
公元前314年 ,齐宣王灭燕国,要不是维稳不当,以致列强干预,燕国得而复失,否则大有可为。赵国公元前307年才进行胡服骑射改革,逐渐攻略中山国,晚至公元前296年灭亡中山国。这也不是开上帝视角,燕国西面就是中山国,若能灭燕国,顺势第一目标就是中山国,毕竟中山国相对赵国更弱,而赵国也没有能力干预。齐宣王灭燕国,若能消化巩固,便能先于赵国攻略中山国,赵国也就失去了坐大的机会。一旦中山既灭,齐国也就能从北面和东面夹击赵国邯郸郡。这是齐国最好的历史时期,毕竟此时赵国还不够强大,只要战略得当,河北没有可堪一战的对手。
公元前296年,本来燕国挑衅齐国在先,齐国有很好的开战借口,却非要听信苏秦忽悠,去打宋国的主意。若是齐瑉王稍微有点战略意识,也不会被忽悠。唯一有可能干预灭燕大计的是赵国。但此时的赵国是李兑执政,而李兑是倾向于联合齐国的;齐国也就能同赵国交换条件,默许赵国魏国打击宋国,许陶邑给李兑为封地。宋国固然富得流油;但是齐国灭宋,会直接威胁赵魏楚三大国的侧翼,再有本与燕国就有旧仇,只会招来围殴。
公元前295年齐国第一次伐宋,就引得赵国干预,不了了之,仍不醒悟。公元前288年齐国第二次伐宋,魏国为与齐国争地也同时进攻宋国,赵国甚至为此进攻齐国,赵国与魏国联手干预,说明事不可为。为了换取秦国允许齐国攻宋,齐国甚至无节操的同意秦国攻魏国旧都安邑。本来齐国攻宋国,已经与魏国有利益之争,再次出卖魏国,对两国关系可谓雪上加霜。至于燕国,因为灭国之恨,齐国成了燕国世仇。垂沙大战又对楚国落井下石。即使如此,齐国依然于公元前286年一意孤行灭宋,导致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,差点亡国。
宋国的症结在于燕赵魏三国。即使是破宋也有先后次序,魏国已经残破,无力单独争雄,真正的当面劲敌是胡服骑射后开疆拓土的赵国。而要形成压倒性优势解决赵国,必须先灭燕国增强实力,才能从北、东对赵国形成夹击之势。
齐国本身是四战之地,周边没有开拓的空间,好不容易有机会灭燕,却要灭宋,以致被围殴。齐国失去两次灭燕机会之后,基本没有破局的希望了。
再说联盟问题,作为二把手的齐国,既然去联合秦国,也许这是远交近攻,但联盟哪有次霸去联合首霸的道理。所以齐国和秦国的联盟本就是个笑话。苏秦破除齐国与秦国的联盟其实是正确的,虽说苏秦是别有用心,但是有齐国背书 ,放任秦国在西线无顾及扩张也是不能被允许的。
战国中后期,秦国力量居首。一则,秦国只有东线一路战场,其他三线毫无压力;二则,秦国东线也是关塞险要,易守难攻,被围殴也不容易被打败,容错率高;三则,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中央集权度最高,不仅国力鼎盛,还兵强马壮;三则,秦国据有河东,拿住韩魏赵七寸;四则,秦国顺渭河和黄河而下东进,后勤运输极其便利。秦国的资本明显是最雄厚的。
公元前294年伊阙之战后,韩魏残破,已经没有力量抵御秦国东进。此刻在齐国谋划灭燕的同时,必须要有大国能减缓秦国扩张步伐。与秦国接壤的大国只有赵国和楚国,赵国与齐国灭燕会有龃龉,但秦国对赵国的威胁更大,赵国不会想直面秦国的时候,齐国背后插刀。但是齐国能灭燕之后,只能图谋赵国,要想破赵也需要秦国配合。
上上选是联合楚国。当然早先齐国也是这么做的。哪知楚国后来遇到了八百年难遇的昏君楚怀王。楚怀王被张仪忽悠,以致齐楚联盟瓦解,说明楚怀王既没看清秦国虎狼之心,也没看清齐国和楚国联盟的实质。但不能因为楚怀王脑残,就因爱生恨,为一时面子冲昏头脑,尤其是垂沙大战对楚国趁火打劫。本来公元前312年蓝田大战后,楚国与秦国战局已经有根本性变化,即使楚国暂时屈膝秦国,也不代表楚国就完全投向秦国。秦国与楚国的地缘矛盾是不可调和的,秦国要南下攻略,必然要打击楚国。此时再对楚国落井下石,无异于加速秦国东进。赵国又不敢与秦国硬碰,楚国没有实力阻拦秦国。
楚国既能帮齐国牵制秦国和魏国,也能保持齐国东线稳定,还不让越国北上。之所以西线能稳定,是因为楚国疆域广大,秦国短期内没有实力灭楚国:一则兵力不济;二则路途遥远、运输不便;三则耗费时日,赵魏燕会避实击虚。楚国被秦国忽悠丧地赔款后,抗秦之心更坚决。在秦国打击下,楚国也没有精力图谋齐国,也就拿不住齐国的七寸。即使楚国勉强图谋齐国,秦国魏国都不会让它如意。所以楚国对齐国没有实质性威胁,是长期联盟的最好选择。
齐国直接参与合纵攻秦,也是不可取的,与秦国相距甚远,赢没有收益,徒耗人力物力财力,输可能有去无回。这也是齐国一直不热衷合纵的根本原因。
齐国破局的机会是灭燕,灭燕才能有转机,不能抓住时机灭燕,也就难有作为了。
版权声明: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,有小部分整理于自互联网以及转载其他公众平台。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2584871604@qq.com删除。